2024 recap - 專注的力量
Jan 16, 2025
唯有回顧才能看清事情的全貌,前瞻則做不到。所以,你理應相信有朝一日將通盤了解全局。一定要信任自己的膽識、前途、生命力、業力或其他任何事物。
- Steve Jobs
2022是迷惘的一年,2023是發狠創造的一年,2024則是聚焦、專注的一年。我開始頻繁思索自己對未來生活的願景: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構築什麼樣的社群?創造什麼樣的產品?書寫哪些故事?這些問題都與我對人生的期許息息相關。我發現自己喜歡連貫性,喜歡不斷做一件事後形成的順暢感;我嚮往極致的專注力,以及完成任務後的舒暢感;我追求獨特的洞見,徜徉在雕塑它的快樂之中。
除了對自我的內省之外,我也很幸運讀到了好幾本好書,它們都為我的思考提供了足以讓其質變的養分。因為這些領悟,我開始練習專注這件事,從每個小時的專注,到對自己人生方向的專注。我認為這是讓我的能力得以質的飛躍的關鍵。
如同過去所有的年度回顧文章,這是我寫給未來的自己的一封信。它著重於經歷的彙整與分享,從中你可以看到我這一年的軌跡。同時,我也放入了許多我認為精彩的內容,希望你能從中找到有助於個人成長的養分。
Daily Tracker
2024 年初的時候中斷了 Daily Tracker 這個計畫,對此我感到惋惜,我仍舊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系統,並且有計劃在 2025 年重新拾起它。
Highlight
阿嬤離世:與南部鄉野,與我的稚氣告別
三合院、紅春聯、麻將聲,這是我對台南老家的三個印象。每年農曆年底,我們都會回到這個古老但維護得宜的三合院過年。這是一個已經逐漸凋零的村落,路上看不到年輕人,只有老人拄著拐杖慢步其中。過年的這幾天是我們放飛自我的日子,除去日常對功課、生活的管理,爸媽這幾天會打開圍欄,讓我們做平常不被允許的事:熬夜玩電腦、手遊、打麻將、買自己想吃的零食,也不用顧及體重與飲食的正確性。我時常笑著跟弟弟說,我們簡直就像是會呼吸的肉,他們則回說:「過年不就是這樣嗎?」
阿公很早就過世了,在我們的記憶裡阿嬤的形象還比較鮮明。過年那幾天,她總是跟自己的女兒忙著祭拜祖先的事:打理祭祀的食物、折紙錢、燒紙錢、灑酒。除此之外,就是坐在寫著書法的父親旁邊,跟他抱怨三四個小時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說著鄉里間為數不多的八卦。
今年年初時,阿嬤離世了。在2023年的年末,我們就已經隱約感受到一股異樣的氛圍,這或許是最後一次在南部過年了。每個親戚或多或少都透露出這樣的想法,我們抓緊機會和彼此互動,有點強迫症似地想把每分每秒都塞得很滿。
在阿嬤喪禮的倒數幾天,我和幾個熟悉的表兄弟以及弟弟們走過八公里的路,到小鎮的中心。那裡還有一點年節的氣氛,過年時搭起來的夜市都還沒撤走,仍叫賣著地瓜球、烤香腸、炸雞排。我們買了幾個邊走邊吃,一群人像黏皮糖似的靠在一起,買東西都一起買,吃的時候也分著吃。我們知道,這些時光一飛逝就回不來了。
在回程的路上,接近三合院前有一條非常彎曲且長的道路,我們走在路上,走得很慢,都不想要這段時光那麼快結束。我們笑談著各式各樣的事物,但心中都存著一塊疙瘩,不知道下次見面是什麼時候了。
在最後一天燒紙錢時,看著向上飛揚的灰燼,我跟自己所剩不多的稚氣告別。
Connecting Dots newsletter
今年上半年,我的生活缺乏一個明確的重心,常常被各種事情牽著走。經歷了阿嬤過世、北海道旅行等種種事件,我因這些經驗寫下了幾篇散文。然而,我感覺這些文章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核心主題,寫作時顯得飄忽不定,無法隨著時間累積出足以吸引人的光彩。
年中時,我讀了一本名為《十倍成長思維》的書,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願景,以及如何突破目前的成長軌跡。依照現在的執行方式,我無法達到理想目標——文章無法突破既有框架,觸及更多讀者。我需要改變,並找到關鍵的槓桿點。最後,我構思出了這個電子信的計畫,結合了我的三大優勢:「可以每日執行某些事持續數年、具備跨越領域把不相干的東西聯結起來、對寫作的追求」,以及我的願景:希望認識更多創作者,建立更多有意義的連結。
我計劃寫一個為期十年的月刊電子信,總共只會有120期。這個限制促使我重新思考寫作的各個層面:選材、品質和結構,並推動我不斷精進寫作能力。如果您有興趣了解完整的心路歷程,歡迎閱讀這封電子信。
Aura & Doccie
這是兩個我今年嘗試的產品的名字,Aura 是一個專為小說家服務的產品,而 Doccie 則是為軟體文件維護者服務的產品,兩者都與寫作高度相關。Aura 暫時被我放置於一邊,而 Doccie 則持續進行中,它結合了瀏覽器自動化軟體 Playwright、Chrome Extension,致力於解決軟體文件維護者在更新產品截圖時遇到的困擾。
每日收穫計畫
2024 年九月,我和愛人開始了「每日收穫」計畫。在每天結束時,我們會回顧這一天的經歷,記錄下所獲得的收穫。
這些收穫可大可小:可以是程式開發的突破,或是學習到的新概念;也可以是簡單的日常樂趣,比如犒賞自己一杯珍珠奶茶,或是收到他人的感謝。這個計畫的重點不在於收穫的大小,而是培養每天記錄的習慣,建立對抗消極偏見的能力1。我發現,這個計畫不僅讓我和愛人能夠分享彼此的喜悅,更讓我們更深入理解對方因什麼而感到滿足。
愛上滑雪
我於三月底的時候和高中好友一同前往日本北境滑雪,一口氣愛上這個令人全神貫注的運動。我在之中體會到我沒有體會過的高質量心流,同時也與愛人培養了新的共同活動,我們都希望能在這項運動更上一層樓。
Mindframe
十倍成長比兩倍簡單
這個思維框架來自《十倍成長思維》2 這本書。作者在書中深入解釋了為什麼在人生中追求十倍的成長軌跡,比追求翻倍更容易達成。書中有許多讓我獲益良多的觀念:
- 如果追求兩倍成長,我們往往採用20%新方法和80%現有方法;但若要追求十倍成長,則需要運用80%新方法和20%現有方法。追求看似難以實現的目標,會迫使我們發揮想像力,突破當前的思維框架。
- 我們應該持續關注自己目前擁有的事物,以及這段時間的自我提升。不要陷入「落差心態」,與他人比較;而要擁抱「收穫心態」,時常回顧自己的進步歷程,藉此擺脫恐懼。
- 要認真看待並善用自己的獨特能力,因為它是無可替代的。然而僅有獨特能力還不夠,想要實現成長,還必須投入極大的專注力,持續磨練提升其品質。
Range is a good thing
一直以來,我認為自己涉獵的領域太廣,無法在某個專業領域深入鑽研,這成為了我的心魔。在內心深處,我總覺得自己比那些專精於特定領域的人存在巨大的起點差距。然而,在生活細節中,我卻能感受到廣泛汲取知識帶來的好處,只是我無法將這種感受理論化、舉證,更遑論發展成一套方法論。《Range》3這本書完美解答了我的困惑,並為此提供了解釋框架。
- 童年的傑出表現並非適應多變環境的保證:作者舉例說明,像老虎伍茲、西洋棋棋手等童年天才,都是在「規則固定」的環境中成長。David Epstein 指出,這些人所競爭的領域變化較小,有明確的規則,結果不是輸就是贏。但現實世界卻充滿變數,結局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滿競合關係。在這樣的環境中,過早專注於特定技能可能無法帶來實質效益。
- 循序漸進的學習確有其價值: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我們追求高效率的學習成果,也就是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最高分數。這種做法把學習從「多元變化」的過程簡化為「單一結果」的追求,常常將當下的考試成績誤解為學習成效。但這僅僅反映了當時的大腦狀態,無法展現長期記憶的形成和知識間的深層連結。
- 過度執著的毅力未必是優點:在我們的文化中,毅力一直備受推崇。然而,過度的毅力可能導致我們太早投入錯誤的方向,同時也減少了嘗試新事物的機會。
- 跨領域能力是創新與解決方案的關鍵:例如任天堂的橫井軍平創造的經典遊戲並非來自全新技術,而是巧妙地結合既有技術。類似的例子在學術界也屢見不鮮,研究者將看似無關的領域結合,往往能激發開創性的發現。
衷心感謝 David Epstein 以及今年完成這本書閱讀的自己,它幫助我認清了自己的獨特優勢。
平均成本法(Dollar cost average)
三年前,在加密貨幣市場的牛市高點,我跟隨市場熱潮投入其中。沒想到短短幾個月後,市場就進入了長達三年的熊市。在這段期間,我沒有繼續投資加密貨幣,買下的資產也只是存放在熱錢包裡。
今年年初,阿嬤過世後,我在南部三合院守靈的夜裡,竟夢見一位好友前來提醒我加密貨幣的牛市即將到來。這個夢境喚醒了我的警覺,想起自己還有許多資產在熱錢包中未妥善管理。於是我購入了冷錢包,並開始搜尋加密貨幣的相關資源來學習。
在這段學習過程中,我最感謝《區塊鏈日報》4 的 D 大。他以實際行動示範了定期定額投資(Dollar Cost Average)的成效,以及這種投資方法如何幫助穩定投資心態。可以說,我現在的投資理念都源自於 D 大的教導。
我也投入時間研究加密貨幣的運作機制,我相信這項技術將會在未來十年深刻影響全球金融的運作邏輯。基於這樣的理解,我決定持續投入這個領域。
向上競爭(Race to Top) vs 向下競爭
我在 Lex Fridman 與 Dario Amodei 的對話中聽到這個概念5。當時,Lex 提到業界的競爭、模型的安全性等議題,並詢問 Dario 對此的看法。Dario 思考了一會兒後表示,只要這一切是「向上競爭」而不是「向下競爭」,事情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例如,如果 Anthropic 發明了一項安全性的規範並公開分享,而其他競爭者認為這項規範很有價值,進而採用類似的結構,那麼這種規範就成為了通往更美好未來的標誌,並推動了向上競爭。相反地,如果每個參與者都將自己的成果藏起來、不與他人分享,沒有人關注安全性,而只是追求效能,這便是向下競爭,最終只會將我們帶向一個更糟糕的未來。
這段對話讓我受益良多。這樣的觀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降低對競爭的敏感性,還能讓我們更專注於收穫而非差距,並對整體環境產生正面的影響。
Goals
今年在列舉明年的計畫時,我開始思考,為什麼過去的大多數計畫都未能如願實現。我得出了一個初步的結論:在一年的尾聲就試圖預估未來一整年的進程,對我來說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同時,這種方式也過於限制了未來的可能性。因此,今年我決定將心力集中在「原則」上,而非「具體事項」上。
Deep work
Cal Newport 在著作《Deep Work》6中指出,想要成為菁英級別的創造者,必須擁有深度工作的能力。這也是我一直以來關注的課題。例如,我每天的工作都從當日最重要的項目展開(寫作),並透過設定番茄鐘,在時間內完全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擾。
然而,最近在翻讀 Cal Newport 的書時,我不禁開始反思:我的深度專注時間是否不夠長,也不夠連貫?會不會更好的做法是延長番茄鐘的時間?同時,是否應該減少重大事項之間的切換次數,以降低注意力殘留的效應7?基於這些思考,我構想了一個可行的結構來優化我的工作方式:
- 睡前總結與規劃: 每天晚上在總結當日收穫時,發想三項明天需要完成的重點任務。
- 時間塊劃分與專注執行 將一天劃分為三個主要時間塊(以中餐和晚餐為分界),每個時間塊專注於完成一項重大事項,並跨越多個番茄鐘。此外,在每個時間塊後安排一些小任務,最後搭配犒賞性的活動,例如看影片。
- 全神貫注的原則 無論進行何種任務,始終保持全神貫注,不受干擾,確保專注力的最大化。
Be friend with my own body
回顧 2024 年的運動軌跡,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循環:
下定決心 → 實際行動 → 因過度運動導致身體不適 → 因休息過久變得怠惰。
我認為問題並不在於心態。如果沒有隨後而來的不適,我相信自己能夠持續進行運動的。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對自己的身體了解不足,不知道何時已經超出了它的極限。同時,我也沒有照顧自己的身體。例如,慢跑後我常常不做收操,只是隨便散步回家,這導致我的右膝蓋髂脛束長期緊繃,一跑步膝蓋外側就會疼痛。
在新的一年,我計劃加強對自身身體的覺察。運動時和運動後都要仔細感受身體的狀態,並適度進行拉筋與放鬆。此外,除了運動,我也會更加關注飲食。2024 年因為外食過多,身體素質有所下降。2025 年,我將增加自己烹飪的比例,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同時,為了改善腸道菌群,我會多攝取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Stay in the game
這是我在 2024 年最深刻的體悟,涵蓋了寫作、創業、投資與社群等多個面向。
最核心的原則在於:認清自己擅長什麼,並前瞻性地選擇一個會在未來世界持續扮演重要角色的領域,然後專注地深耕其中。
2024 年,我定義了四個將持續深耕的領域,而 2025 年的目標就是進一步打磨自己的能力,提升這些面向的品質:
- 寫作 我將繼續書寫 Connecting Dots Newsletter,這將成為我未來十年的寫作重心。
- 創業 雖然過去在創業的路上並不順遂,但我確定這是我希望投入的職業方向。我熱愛新創企業生動、靈活且充滿挑戰的環境,也期待能創造出能夠改善他人生活的產品,並從中獲取價值。
- 投資 我相信加密貨幣是人類社會邁向下一階段的基石。其去中心化與社群共享的特質是不可取代的優勢,因此,我將持續專注於加密貨幣的投資。
- 社群 2024 年,我開始認真經營個人的社群媒體。一方面希望獲得更多曝光,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結識更多創作者,與他們建立關係並從中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將在這四個領域持續深耕,積累經驗與價值。
致謝
感謝我的父母和兩個弟弟,你們為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並成為我最堅實的後盾。
感謝我的愛人與夥伴 Lucy,謝謝你總是耐心傾聽我的長篇大論,謝謝你陪我一起實現那些瘋狂的計畫,也謝謝你瘋狂地為我按讚。有你在,真的很好。
感謝敬智、忠安、示家,你們帶給我無數靈感。感謝凱鈞、尚昀,每次與你們相聚都讓我感受到溫暖。謝謝適文託夢給我,也感謝每一位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人。
2025,我將讓這一年充滿豐沛的收穫與成長。
Footnotes
-
人有「消極偏見」,意思是我們對負面經驗的整體加權比較重,同時為了「規避損失」我們會特別在意那些可能帶來負面經驗的事物。 ↩
-
10x Is Easier Than 2x: How World-Class Entrepreneurs Achieve More by Doing Less ↩
-
Dario Amodei: Anthropic CEO on Claude, AGI & the Future of AI & Humanity ↩
-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
-
Why is it so hard to do my work? The challenge of attention residue when switching between work tas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