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這件事 #1:從重學摔倒開始
Apr 16, 2024
學習滑雪時的第一堂課是,如何摔倒。更確切的說法是,學習一套方式,讓你即使在短短幾天摔倒超過一年的總和,也不會傷害重要部位。實際的體感就像是重回孩童時期,學習如何站起來一樣。
我們到達旅館時已經傍晚,那時我們的雪票(乘坐纜車的票證)還沒啟動,於是一行人整理好行李之後,坐在大廳的椅子上,邊喝飲料邊看大螢幕上播放的滑雪錄影。那是一處不知名的高山,雪況良好,雖然不到粉雪的程度,但是雪面沒有被眾多雪板壓過的痕跡。畫面中的滑雪者非常寫意地以時速三十到六十公里的速度從山頂滑下去,他的動作流暢,沒有摔倒半次,也沒有任何讓人感到危險的時刻,他宛如工匠般在雪上留下精確的痕跡,每一次轉彎,每一個加速都是精心計算的結果。
不知道哪裡冒出的信心,我笑著跟我的同伴說,總有一天我們也要到那裡,像他那樣滑雪,我的同伴露出了曖昧的微笑。
初雪
踏上 Kiroro 雪場是隔天早上的九點,那時山區正下著鬆軟細小的雪,我第一次穿上厚重的滑雪設備,雪鞋緊緊地咬在腿上,有些不合腳,拇指微曲,走路時會感受到重心全部都在腳跟,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適應。通往雪場有一道厚重的電動玻璃門,一開門強勁的冷風就會吹進來,我們出了門之後踏上雪地,原本難穿的雪鞋在雪地上反而變得好走,我們因為初次體驗的興奮感而邁開大步,將雪板丟在地上雙手伸直高興地轉著圈,對著彼此高呼。眺望遠方可以看到小小的人影帶著穿梭在不同的纜車線,他們會從更遙遠的山坡繞著 S 型滑下來,
雪地神秘且明亮,乍看起來很軟的地表踩進去卻是硬的,看起來踏實的地方踩上去卻滑溜到即使穿著雪鞋也站不穩。聲音像是撞進海綿似得少了稜角,遠遠聽著同伴的呼喊會以為有一片玻璃隔著彼此。由於正在下著細雪,張開嘴巴呼吸時會有雪花跑進去,原以為嚐起來會沒有味道卻意外發現有些雪是鹹的。偶爾太陽會從烏雲的間隙露出,陽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來大幅增加環境的亮度,如果不戴雪鏡的話會幾乎睜不開眼睛。
雪板初學者的集合點在飯店出口旁五百公尺處,一個紅色的圓形鐵板上寫著 Beginner,我們一群十多個人在鐵板前集合。
初學者
初學者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單腳穿上雪板,雪板上有兩個放置腳的固定裝置,一開始並還沒有決定要哪隻腳在前哪隻腳在後,因此通常都會從自己的慣用腳開始。穿好之後,就要學著如何站起來,這階段對肚子比較大的人很不友善,你需要擠壓著肚子,以核心的力量出力挺起身板,由於肌肉力量不足,在這個過程我就向後摔倒好幾次,屁股重重坐到已經被踏得堅硬的雪面上,即使全身上下的關節與重要部位都有穿著護具,仍然感受到扎實的衝擊感。
穿好雪板之後教練開始教我們怎麼單腳 Heel Side (以腳跟為重心) 雪板翹起 45 度邊煞車邊滑下緩坡,一整個上午都在練這件事。雖說是很簡單的動作,一開始摔倒的力道不大,稍微以核心控制就可以順順地跌坐下來。然而隨著你的能力進步,開始可以從緩坡頂順暢地滑倒緩坡中段,速度感增加,穩定感下降,我開始會重心不穩地往前撲倒、側身翻倒、同時向後的摔倒也不再那麼有控制力,全身上下的每個位置都有了摔倒的痕跡,雪黏在衣服上好幾塊,甚至常常滲入雪衣與雪褲的縫隙。
下午教練帶我們上初學者線的纜車,由於初學者線有許多人滑,雪面上有較深的煞車痕,因此連單板向前時都會被這些煞車痕影響,身體會失去平衡感,相較於旅館出口處的緩坡難度增加許多。我們開始在這種雪面上學習如何全程 Heel Side 煞車,以身體的重心來切換移動的方向,手臂向右邊伸直,帶動身體重心向右時就會往右側移動,相反也是如此。每個人的動作就像是落葉飄下來一樣,在一定的寬度內左右飄動。由於這個時候對速度感的閾值還很低,稍微一點速度就會開始驚慌,進而失去控制向前摔倒,而且在初學者線上滑的速度較快,有的時候甚至摔到再向前多翻一圈。
初學者線上的摔倒相較於大門旁緩坡上的摔,有著質量上的不同,由於速度上升,摔倒時的衝擊感以及波及的肌肉面積隨之增加,疼痛感在摔倒的當下或許還不明顯,但一次次累積起來也會影響活動的順暢度,時不時就需要擴胸,轉轉手臂來緩解酸痛。除此之外,每一次摔倒後的站起也需要花費大量的力量,撐著雪板正面站起來都會感受到用力過度的輕微暈眩感,這種種的負面狀態加總起來,使得摔倒成為考驗每個初學者心理韌性的事。
摔倒時要放鬆
光是學習滑雪的第一天,我就體會了各式各樣的摔倒方式,例如說,將板子調整到與滑坡的方向,直直向下時因為雪痕產生的振動而朝前側身摔去,肩膀首先撞到雪地,巨大的慣性將身體順勢轉了一圈,腳高高舉了起來再連著雪板畫弧撞下,身體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只能順著那力道向前翻。
這是側身向前的摔倒,還有側身向後的摔倒,身體來不及用屁股著地,同樣只能用側面的身體來碰觸雪地,身體會扭轉成不同的方向,脖子附近的肌肉會繃緊,盡可能穩定住頭部。手臂則重重地撞擊到地面,在撞擊前還會因為緊張而繃緊肌肉,使得撞擊的力道更顯著的傳遍全身。
摔倒究其本質可以說是因為心理準備不足,身體失去平衡下的結果,因為摔倒總是猛然襲來,我們會不自覺的繃緊身體。其結果就是原本可以被柔性化解的衝擊力道,在硬碰硬之下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在一開始時,每一次的摔倒我總是因為緊張而身體僵直,好幾次甚至有四肢因這種緊張感而額外挫傷的感覺。
然而在經過頻繁地摔倒之後,我已經漸漸學會如何不去抗拒摔倒這件事,如果身體不穩逐漸歪斜,我會核心肌肉用力,稍微感受一下接下來的方向,如果是往前倒的話,手會往前準備以前手臂支撐身體,如果是往後倒,屁股則是稍微往前移,盡可能用背部來支撐身體。如果反應不及,全身還是盡可能放鬆,如此一來,雖然直接撞擊的部位還是會疼痛,但是由於身體保持彈性,其他部位肌肉的拉扯減少許多。
像孩子一樣摔倒,像成人一樣學習
孩童學習走路時經常摔倒,每一次的摔倒都會伴隨掌聲,鼓勵他們站起來繼續走,在那時摔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然而隨著年歲漸長,摔倒變得危險且稀缺。因為這種稀缺性,以滑雪初學者的視角而言,每一次雪地上的摔倒都可以稱為重大事件,在短短幾天就可以累積出數年的摔倒次數,然而它對於身體的傷害卻少很多。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有心理準備,同時身體上有許多預防性的防護裝備,另一方面則是雪地有其柔軟的一面,尤其是北海道這個所在,它被稱為 Powder Snow 的聖地,細小的雪堆積起來形成天然的防護層。
在這種保護下我們重新學習摔倒這件事,例如向前摔倒時要以前臂為支撐點,向後摔倒時要以背部為支撐點,摔倒時要盡可能放輕鬆,固定好頸部,讓頭部遠離撞擊面等等。當我們習慣摔倒這件事之後,它成為了思考的頓點,讓我們有時間反省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多日後我和朋友一同上綠線,那天沒有下雪,陽光有時會透出雲層,照耀山腰某處的雪林,遠遠看起來像是在閃爍著白光的雲海。在綠線的中後段有一個專門給滑學者練習波浪彈跳的路線,朋友乘著滑板在那裡玩耍,我有一次的轉彎回過頭,恰好看到他在一次雪坡頂部的躍起沒有控制好,往前翻了三圈後跌坐在地板上,他看到我停在一邊看著他,對著我揮了揮手說自己沒事。
後來吃飯時我們聊起這件事,他眼睛發亮地提到自己摔倒的方式。當理解到自己失衡時,他並沒有強硬地把身體拉回正常狀況,或是過度緊張導致肌肉緊繃,相反的,他盡可能保護頭部,放輕鬆地讓身體順著力道往前轉,最後成功讓自己跌坐回地面。他笑著說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做到的。
我認為這正是滑雪帶給我們的新契機,體會長大成人後鮮少遭遇的摔倒經驗,並從中學習更多關於自己身體的事,使用那些不被注意的肌肉,以及調整旋鈕似地調整摔倒當下的姿態。隨著摔倒時受到的衝擊越來越少,也就越來越有自信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對我而言那樣的自信不僅是面對滑雪,還可以擴張到生活的各種面向,都因為重新學習摔倒這件事而更游刃有餘。
致謝
謝謝晏如、忠安、敬智、映辰閱讀這篇文章的初稿。